用鼓聲喚醒青春之路~張瑛宜與新市國中的創鼓隊

發佈時間:2022-08-27 00:01:20

莽撞又珍貴的我們

新市國中的大禮堂,在暑假的太陽悶烤下,曬出了一層青春的焦糖,也聚焦了閃亮的聲響。身穿新市國中創鼓隊的制服,他們每個人身前都是半個身形體積的大堂鼓,當中間站位的隊員一聲令下,以自信又朝氣的姿態,整齊地敲響了節奏,隨著劃一的鼓碼安排,他們各自的眼神犀利充滿亮點,彼此成為彼此信任的同伴,與眼前的鑼鼓展現了人鼓合一的境界,聲聲巨響也敲動了淚腺,震響著心跳,我一直都認為在所有感動情緒的分類裡,鼓聲更是無法被語言煉成,需要身歷其境才能體會的一種。

每每走進校園中的採訪,總是讓人不經意地憶起曾經,猶記國中生活的每個週一下午,都是苦悶校園生活中的鬆綁,那一天是社團課,我們可以盡情歌唱彈琴、可以沉浸在油彩中、可以融化在運動的汗水裡,接著暫時拋開青春期那足以讓人窒息的不知所措。

由教育學者們形容的青春期,那是個自我認同與角色建立的時期,孩子們在日常的各種關係中去尋找歸屬感與安全感。同時也是個蛻變的時期,感受到自己的身體逐漸完備,也因此開啟了大膽冒險的機制,就像有意識一躍展翅的幼雛,也因此在許多成人眼中,這段時期是如此地危險與莽撞,但在新市國中張瑛宜老師的眼中,這是段有著飽滿勇氣、珍貴又獨一無二的時刻。

新市國中校長薛英斌(左)與學務主任張瑛宜(右)。

點點火光向宇宙許願

綁著馬尾,氣質優雅,踩著高跟鞋的張瑛宜,在遠處看著創鼓隊的演出,眼神中有著嚴謹和柔韌,身兼新市國中學務主任,同時也是表演藝術老師的張瑛宜,九年前帶著自身的舞蹈專業;來到了新市國中任職,以每節四十五分鐘的課程,接觸新市的孩子們,短短時間的交集,在她心中碰撞了點點火光。

她發現地方的孩子們認識藝術的方法不多,接觸藝術的資源也有限,因此張瑛宜下定決心,希望為新市的孩子能做點什麼。張瑛宜說:「說要做點什麼,其實一開始也沒有方向,於是我就想,因為自己是舞蹈專業,不如就往舞蹈隊的方向去執行吧!而也馬上遇到了困難,我知道要引起孩子們的興趣是真的不容易的,後來在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了新市在地的廟宇文化,也在那時候看見了契機,決定成立以武術結合鼓術的創意鼓術隊(創鼓隊)。」

有了方向,挑戰也接踵而至,她所面臨的第一個樸實無華的挑戰,便是經費與資源的籌組整備,張瑛宜望向我們身後幾顆紅色的大堂鼓說:「我們社團裡的鼓是從一顆、兩顆、五顆、八顆這樣慢慢長出來的,記得當時十幾個孩子要輪流打一顆鼓,每一顆戰鼓和鼓車,無論在實質或是心靈上,對我們而言都價值不斐,而我也真心驗證到一件事情,就是『當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情,全宇宙都會來幫助你』。」以真心向宇宙下的訂單,回想起與第一顆戰鼓的相遇,時間要回到八年前,踩著細跟高跟鞋走進地方廟宇的那天。

張瑛宜促成學生的與澳洲鼓術進行國際交流。(張瑛宜提供)

以舞蹈開始的教育實驗

張瑛宜回想起那天,她也有些不好意思的笑著說:「八年前的那一天,我第一次走進新市的地方廟宇,該說那時候的自己很天真嗎?應該說是帶著一股想為孩子們做事的勇氣吧!我覺得真正的教育就是身教,如果我都無法挑戰自己,那我要怎麼教孩子們勇敢?所以我就這樣走進去廟裡說要找主委,跟他談贊助創鼓隊的經費,我猜那時候主委應該也是嚇一跳,後來他就馬上打電話給我們那時的陳瑞榮校長,然後也就這樣的談成了!」

張瑛宜這項以舞蹈為初衷的實驗從此開始,她假設有那一種正向力量,能讓青春的少男少女們心中沉潛的冒險與歸屬感;移轉並聚集到此之上,那麼有何不可?爾後,她所得出的結果是–「舞台」。張瑛宜說:「我希望讓家長和社區能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我們學校的孩子,讓他們看見校園的轉變,而最重要的就是給孩子舞台,我相信舞台有著無限的魅力與延伸,也能給予孩子不同的視野。」

曾經有人說過,養育一個孩子需要整個社區的凝聚,張瑛宜相信那股從自身長出的力量:「我相信孩子們能順勢影響社區和地方,最終的期望是能從『我的創鼓隊』成為『新市區的創鼓隊』!」一步一步地,參加創鼓隊的孩子改變了,家長們也從遠遠觀望到開始主動協助載送與演出事宜,社區也開始邀請創鼓隊四處表演,就在一切緩緩上軌道時,另一項變因敲了敲門。

薪傳凝聚好「鼓」氣

這項變因無法預期,因為現行規定地方學校的校長必須輪調,又耳聞將調任的薛英斌校長過去是以升學聞名時,張瑛宜說:「那一陣子我真的以為創鼓隊就要解散了,還哭著跟孩子們道別!沒想到校長不但支持也協助找了很多資源,讓創鼓隊越來越壯大了!」坐在一旁的校長薛英斌笑著聽這段往事,創鼓隊也因為有了校長的支持,從社區拓展到了全台南市再到全國,獲得全國民俗體育競賽的多個創鼓獎項,薛英斌也笑著說:「校長不是很支持,是非常支持!那時我有聽張主任說過這段,其實我很在乎的是學生的自信,他們不一定要很會讀書,但我們要提供多元的舞台,讓學生都能參與其中也找到自己。」支持創鼓隊的重要原因,也是因為創鼓隊自草創以來就相當重視的「薪傳」精神。

張瑛宜所定下的入社條件很簡單:「創鼓隊有三氣,正氣、義氣和骨氣,其實孩子們只要手受傷不喊痛、能吃苦,能接受老師的嚴格要求,都可以來參加!而這群孩子們也總是讓我感動,他們知道我要求很高,當練習到手受傷時也總是默默去保健室包紮之後再繼續練習,其實我也都看在眼裡,常常被他們感動。」

當站上了舞台,就會看到更遠的地方,而在眾人的眼光之下也自然有更多的壓力,張瑛宜說初期曾經聽聞有人覺得成績不好的孩子才會去創鼓隊,這樣的耳語也讓她傷心,但她也因此更加堅定,許多時候反而是孩子們反過來支持她,她說:「我們創鼓隊真的像個大家庭,而我也為這一群不畏艱難認真努力的孩子們為榮。」

疫情之下的溫柔成長

每每講到孩子們,張瑛宜的眼神裡總是藏不住的引以為傲,然而生命的挑戰從不因此而中斷。新冠疫情時代來臨,防疫規定使新市國中的創鼓隊中斷了練習,而這樣的中斷就是近兩年的時間。直到近期疫情趨緩,一份對外演出的邀請讓張瑛宜苦惱。

張瑛宜:「這是近兩年來第一場對外演出的邀請,但因為我自己的固執與堅持,我希望他們一上場就是最好的狀態,所以我猶豫著沒有答應,這時反而是孩子們鼓勵了我…」創鼓隊的隊員們對張瑛宜說:「老師!你要答應呀!為什麼不答應?你不相信我們嗎?還是你怕丟臉?」張瑛宜說:「我不是怕丟臉,我是怕你們沒有準備好就上台,那個經驗反而會傷害你們。」但孩子們的期待與使命感反而給了她力量,因此睽違兩年的第一次對外演出,即將於八月底登場,之中因為有隊員們確診,畢業的學長姊也肩負傳承回來一起幫忙。

幾位已經升高中的創鼓隊成員,趁著暑假時間回來協助擔綱演出,多年沒有打鼓的他們靠著驚人的肌肉記憶,穩穩地站在舞台上,和創鼓隊在學的成員們齊肩併坐,展現著無比默契。

剛剛在台上那群眼神犀利的孩子,一放下鼓棒就馬上展現了靦腆害羞的神情,和我們分享時提到:「練習的時候是最辛苦的,但只要上台演出就會很開心,會很有成就感!也很開心能回來打鼓。」團員們受訪時,張瑛宜在遠遠的另一頭,眼神沒有盯著他們,給足了自由和信任,但就如戰鼓聲音傳播的速度之快,張瑛宜打開耳朵聽著孩子們說話,在訪後補充著孩子們於無數個夜晚的努力練習。就如薛英斌校長這樣一席話:「自從來新市之後,我看見了許多令我敬佩的教育夥伴,張主任就是其中一位。」

猶記著在《刺蝟男孩》這部台劇中曾經有這樣的一席話:「什麼叫做歹路不能行,並不是說壞掉的路!是真的有一條路,你踏上去,這輩子就永遠不會回頭了!但是讓我說,老天爺在每一個父母無力呵護、教養的孩子面前,都放了這樣的一條路。」還好這一年,老天爺在新市國中安排了張瑛宜與支持著創鼓隊的人們,讓新市的孩子們眼前,多了一條有鼓聲和愛陪伴的青春路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