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三的弎畫廊 永遠年輕,永遠熱淚盈眶

發佈時間:2022-06-27 15:33:17

O EVER YOUTHFUL, O EVER WEEPING-Jack Kerouac《The Dharm Bums》

台南暑氣橫生,尤其在繁忙的忠義路上,人車嘈雜營造了一局喧囂,但台南就是這樣,神奇之處總能在精緻的混亂中;找到恬靜的生氣盎然,就像弎畫廊給自己的位置,在銀行、藥房與居酒屋周邊,巧妙將畫廊安置在你我的庶民日常中。

弎畫廊的主人是蘇三,落然大方而知天命的笑容,漾著水亮眼睛神秘地說:「我相信畫都會自己找主人喔,但來到這裡,我才發現建築也是,我想感謝這棟空間,在我尋尋覓覓時也找到了我!」在家中排行老三的她,三十三年前,踏入了藝廊的工作領域,同一時間,這座房子的原屋主,也收藏了近百幅畫作自賞。老屋裡一席冰涼的磨石子地板、細品窗花與圓潤觸感的樓梯扶手,還有導圓角的四方柱,細緻地在底下抹了層亮眼的珊瑚橘,萬事萬物彷彿一起醞釀著這棟老屋的氣質,等著遠方的未來來臨。

未來總來的悄聲也出其不意,蘇三回想那年的決定說:「總覺得人生過五十,就會被生命提點要重新整理一番!我想我也聽到了它,卻也不想就此忽略它。」三年前,蘇三也因此予自己的老東家一封濃情的分手信,她是這樣說的:「我想我真的是太愛藝術了,導致我實在離不開它,之所以做了這個決定,是希望當我到年老時,都還可以繼續與藝術為伍!」得到微笑祝福的蘇三,開啟了尋覓新空間的進程,這一趟行旅似古老禪宗的尋道之旅。

2021年的前半年尋找空間未果,直到入秋,經由好友牽線,聯繫到了這棟房子的主人—誠美建設董事長陳百棟,得知他正沿著童年的赤崁東街,沿路打造青銀共創的願景。蘇三說:「其實我也一直在想,面對這個數位的時代,過去依賴畫廊的氛圍不再強烈,那身為一個當代的畫廊,我們還可以再提供些什麼?還可以再多做些什麼呢?」當這些問號開始盤旋與播種,蘇三也自然地成為共創的一員,希望能藉由一個空間創造更多未知的美好。


而這棟老屋也彷彿等候著她,自此時序快轉,廠房裡的天車與裸牆成了陪伴新世代藝術家的畫廊;小車庫成了高級的巧克力吧,二樓的浴室華麗轉身,成為款待客人與煮茶的廚台,三樓的空間,有著命定的數字三,於是蘇三將它命名「空無一物」給予留白與轉圜,它們共同鋪寫了弎畫廊的正式篇章。

弎是三的古字,而若把三這個字倒放過來是川,優雅而高瘦的筆劃、字距,流動著禪與詩,就像蘇三本人。塵埃落定的弎畫廊,迎面而來的是,重要的第一場開幕首展,命名來自友人相贈的書法禮物,上頭題著「前三三・後三三」(Between Before and After)引述千年禪師故事的智慧,象徵著純粹美好的當下與迷離的永恆。首展邀請台日藝術家共同展出交流,打開了國際視野,也匯流成當代藝術的河。同時,也邀請許多台南幸福產業共襄盛舉,讓開幕的茶會,除了有藝術相伴還有甜點與工業精品能欣賞,春日迎來弎畫廊的此時此刻,也實踐著蘇三盼望打開空間創新型態的生機。

平日的弎畫廊,覆蓋著從容的氛圍,讓與藝術相遇的時刻更加魔幻,然而談起開幕的前後,蘇三說:「在正式開幕之前,心情其實是很動盪的,混雜了許多自我懷疑的情緒。一開始面對這個空間,我覺得它大得可怕,光是想到冷氣、電費、維護等務實的煩惱,就不停加深我的害怕……」就在恐懼來襲之際,她的不安被一封過往的信封牢牢接住,讓她再次趕到藝術的療癒與鼓舞。

「後來某一天,當我整理過去的文件時,有一封來自羅芙奧藝術拍賣的信,掉了出來,其實就是一封邀請函,但上面是一幅奈良美智的作品,經典的小女孩用不可一世的眼神,頭頂旁寫著『I’m not scard!』,突然之間,就像頓悟一樣,當你看見了恐懼,你知道自己在害怕,但當你願意說出這句『我不害怕』時,好像我就正在實踐我的勇氣。」

在由浴室改造的小廚台空間裡,對坐相砌一壺茶,這兒的窗,面對著老房子特有的天井,而中庭裡的那棵巴西鐵樹長到了二樓高,緊抓著細微的陽光用堅定的信念生存,透過鐵花窗與暈黃的溫柔影子,望向這樣的風景。蘇三說:「自從來到這裡的每一天,我就發現自己越來越愛這個空間!但我知道我無法一直擁有它,所以也更加珍惜與它相處的日子!」空間裡的許多桌椅、燈具和家飾都來自蘇三的朋友與藏家,她說這裡是很多深愛藝術的人,一起成就的空間。

她總強調著,在這個時代不只是藝術家升級,連畫廊也要跟著升級。熱愛藝廊產業的她,非常享受與藏家的對話過程。這個美妙的過程從藝術家完成作品就開始了,藝術家經由作品本身說了一個故事,有緣來到畫廊,再被畫廊空間轉譯了一次,最後交給幸運藏家與觀者再繼續轉了幾回,像是個口耳相傳的美麗寓言,當經過了時間,與越來越多人的五感,就成為了人們的集體記憶,完成了當代共享的美感。

關於三,本身就是形容多數,打破了一與二的疆界,重新塑造了富有生命活力的字元,也彷若是一種無限。「在我們的日常中隨手可得都是藝術,但我希望打開空間的可能與創新,就像藝術不會只安於現況,而是永遠都在追尋『那一個更好的』的路上,就因此藝術才會永遠年輕,而我也希望弎畫廊也一直在這條路上。」蘇三期許的同時,也這樣說著台南-經過了很多人的努力,台南共同營造了一個很特殊的藝廊環境,大家都能各自開發風格,也創造藝廊空間的無限可能,彼此競合也共好,彷彿能找到與這座城市一起呼吸的方法。她把台南的畫廊產業也講述成一個作品,就像她在談作品時那樣眼神炙熱,藝廊產業在台南各自蓬勃也如同樹冠羞避,在相聚相禮之間也開出了一張如畫般的藝術地圖。(圖/文◆方憶芝)

相關新聞